
一、前哨: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这片古老而坚韧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内战。这不仅是一场国内政治力量的激烈较量,本质上是反法西斯力量与受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支持佛朗哥领导的军事叛乱集团之间的一场殊死对抗。战争的硝烟迅速笼罩了整个国家,连那些本应沐浴在阳光之下、享受纯真童年的少年儿童,也被无情地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漩涡之中。
西班牙内战于1936年7月正式爆发,它见证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军与人民阵线联军的激烈对抗。人民阵线联军是由西班牙共产党、共和同盟等左翼力量携手组成的反法西斯民主阵线,他们与由长枪党等法西斯势力集结而成的国民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然而,这场原本局限于西班牙本土的冲突,很快便引发了欧洲列强之间的暗流涌动。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佛朗哥一方,为其提供了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强力支持;而英法等国则采取了“不干涉”的暧昧立场,这一政策实质上为德意的干涉行动提供了便利。
西班牙内战不仅关乎西班牙的民族命运,更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哨阵地,是世界反法西斯西方战场的前沿。在这场较量中,苏联、墨西哥等国家纷纷伸出援手,向西班牙共和国提供了宝贵的援助。还有一支由五湖四海的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纵队的到来,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法西斯的暴行。
然而,战争是无情与残酷的,这场战争给西班牙的儿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他们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家人,家园被战火摧毁,学校成为废墟,这些孩子只能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颠沛流离。然而,这些无辜的孩子并未在苦难中迷失方向,相反,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为和平与正义的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坚韧与不屈,成为了那段黑暗岁月中最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作为一名文博领域的耕耘者,笔者常常会驻足于这些珍贵文物前,它们宛如沉默的智者,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怀着满腔热忱,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能够让更多的人忆起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岁月的苦难与光辉。如此,或许能使我们内心深处对今日和平与幸福生活更加珍视,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二、英雄:西班牙儿童
根据西班牙国家档案馆统计,共和派控制区截至1937年12月登记在册的未成年人战争参与者约达五万名,数据包含军事辅助人员及生产单位成员。这些14岁至18岁的孩子以不同形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来,这些数据揭示了西班牙少年儿童在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而复杂的角色,而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战争的硝烟中,尽管1937年2月西班牙《共和国兵役法》明确禁止18岁以下公民正式服役,但战争的残酷与紧迫使得这一禁令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完全遵守,而马德里军事历史部档案则印证了这一残酷事实,首都保卫战期间存在建制性青少年作战单位。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地的青年组织,如统一社会主义青年团(JSU),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起16岁以上的青少年,成立了“青年营”。其中第5青年营(隶属第46混合旅)在1936年11月1的大学城战役中坚守了长达两周的时间,其1,200名成员平均年龄17.4岁,他们的伤亡率高达67%,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勇敢与坚韧。而在非正规作战领域,如加泰罗尼亚大学当代史中心保存的CNT-FAI游击队行动日志中,在1937年4月有27次的行动标注为“未成年人”(MENORS D'EDAT),则证明当时有很多少年儿童参与了侦察行动。
战争的爆发导致西班牙大量的成年男性被征召入伍,从而使得工业与农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少年儿童被迫成为了战时经济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尽管1937年共和政府颁布了《未成年人劳动保护法》第12条规定童工每日工时不得超过6小时,但在战争的紧急状态下,这一法律的实际执行却往往不得不向“自愿劳动制”妥协。当时在巴伦西亚地区,14至16岁的少年们占据了罐头工厂劳动力的近40%,远超战前7.2%的数量,他们夜以继日地生产着前线急需的食品补给。而在巴斯克地区的矿场中,青少年们更是承担起了五分之三的矿石运输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巴塞罗那纺织厂中很多女童,连续每天工作长达10小时,只为缝制军装,而她们的报酬却只有成人工资的三分之一。
当时的西班牙共和派通常通过艺术与诗歌传播理念,西班牙的少年儿童也在文化宣传与士气维系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被称为西班牙文学“第二个黄金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的米格尔·埃尔南德斯(MIGUEL HERNÁNDEZ),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加入共产党和共和军,作战之余在前线写诗,聚焦于战争、苦难与抗争,他为官兵朗诵,鼓舞士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抗击法西斯而奋斗。
西班牙共和国反法西斯妇女会号召支援战争孤儿、军队伤员、战士、工人及其子女的宣传名片(西班牙文)
这些少年儿童的英勇事迹与无私奉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们那颗为了和平与正义而跳动的不屈之心。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我们静静地凝视着那些与他们相关的文物与资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段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朋友:国际纵队
西班牙内战期间国际纵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还积极参与了救援和保护西班牙儿童的工作。根据档案记载,国际纵队的成员来自53个国家的约35,000名志愿者,其中超过4,000人参与了医疗、教育等非战斗支援,儿童救助体系呈现高度组织化特征。国际纵队的成员带着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来到西班牙,与西班牙人民共同经历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国际纵队的帮助下,许多西班牙儿童得以逃离战火纷飞的家园,被送往相对安全的地区。国际纵队的成员们还为这些儿童提供了食物、衣物和医疗援助,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比如英国医疗志愿者在巴塞罗那建立的儿童医院收治战争孤儿近两千人,并通过“巴斯克儿童委员会”将2,895名西班牙儿童暂时安置至英国;美国医疗志愿队在马德里实施的营养干预计划,则大幅降低了儿童死亡率。与此同时,国际纵队还积极宣传西班牙儿童的困境,呼吁国际社会给予关注和援助。
国际纵队各国同志为宣传救济西班牙战争孤儿印行的“西班牙儿童笔下的西班牙战争”画册(西班牙文、英文、法文)
“西班牙儿童笔下的西班牙战争”画册便是国际纵队为宣传救济西班牙战争孤儿而印行的。这本画册通过展示西班牙儿童的画作和他们的故事,向全世界传递了西班牙内战的真相和西班牙儿童对和平的渴望。画册的出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西班牙儿童争取到了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此外,国际纵队与西班牙教师工会(FETE-UGT)合作建立的前线学校网络,在1937年和1938年两年内设立了37所“流动学校”,这些学校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设置包含防空隐蔽、战地急救等实用技能。这些学校收集的八千多份儿童绘画现存于西班牙国家档案馆中。
西班牙共和国在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号召救济疏散居民的宣传名片(西班牙文)
不仅如此,国际纵队还精心策划并执行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跨国儿童疏散计划。正如“EVITAR ESTOS”宣传明信片,作为西班牙共和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号召救济疏散居民的鲜明象征,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西班牙妇女与儿童的苦难与抗争,更彰显了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乐观向上。从1937年至1939年间,国际纵队成功协调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时儿童疏散行动。根据统计,共有2,895名儿童被送往苏联,主要由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儿童之家负责安置,其中列宁格勒第15儿童之家档案显示共安置412人;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接收455名儿童,主要安置于莫雷利亚城;法国通过“儿童救助委员会”接收1,672人,临时难民营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1937年5月至1939年4月共有3,889名西班牙儿童通过官方渠道入境英国,大部分通过民间家庭寄养的方式获得照顾。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国际纵队对儿童保护的坚定承诺,更直接推动了国际法发展。1938年国际法学会布鲁塞尔会议首次将“未成年平民战时保护”列入议程,其最终形成的《布鲁塞尔宣言》第9条成为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24条的前身。
四、未来:无限广阔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佛朗哥政权通过高压政策重塑社会秩序,曾投身共和事业的少年儿童遭遇了系统性的迫害与排挤。1939年颁布的《政治责任法》,将年满14岁并曾参与内战的儿童视为“潜在的颠覆性力量”予以严厉打压,其本质是对共和派的全面清算,相关法律于1966年被废除。然而,即便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展现了超越年龄的韧性,许多儿童在家庭与社区中承担起维系社会基础的角色。战争导致大量家庭破碎,孤儿与贫困儿童数量激增,他们被迫提前进入劳动领域,支撑家庭经济。农村地区的少年协助恢复农业生产,城市儿童则在手工作坊或街头贸易中谋生。这种集体性的生存努力不仅缓解了战后物质匮乏,更在无形中维系了社区凝聚力与民间活力。
1939年成立“儿童保护委员会”的初衷虽是为当时的西班牙政权服务,进行宣传,却如同一粒不经意的种子,在历史的土壤中悄然发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革之花。教育之光穿透了战争的阴霾,照亮了工人阶级子女的求知之路。那些曾经只能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孩子们,有机会手捧书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技术学校里,年轻的学徒们挥汗如雨,他们手中的工具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更是未来希望的钥匙。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尽管西班牙官方在当时实施了严格的禁令,禁止讨论内战历史,但家庭内部的口耳相传形成了隐秘的记忆网络。祖辈在厨房里的低语、母亲缝补衣物时的叹息、街头游戏时模仿的战争场景,都成为对抗历史遗忘的微观实践。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儿童在成年后成为推动社会反思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文学、艺术等多元手段记录内战真相。他们的声音,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照亮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角落。他们的故事,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更是对和平的深切呼唤。
当代西班牙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佛朗哥儿童”主题,也折射出战后儿童是如何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这些曾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弱小身影,他们的故事最终以柔性的文化力量逐渐转化为公民社会强大的修复力量,参与塑造了现代西班牙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经历与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无限广阔的未来世界。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