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网络剧《在人间》研讨会7月11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在人间》总编审王兆楠;《在人间》总统筹申少峰;《在人间》主创及多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了剧集呈现带来的先锋性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有关同志出席会议。
观众热议精品口碑不俗 先锋设定重构题材格局
《在人间》由徐兵原创剧本并执导,赵丽颖、尹昉领衔主演,讲述了贾小朵(赵丽颖 饰)和徐天(尹昉 饰)在虚实交错的多样人格世界中迷失、告别,最终在爱中救赎、拥抱灵魂的故事。剧集在爱奇艺播出以来,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热度,开播24小时内即占据爱奇艺站内热播榜、飙升榜、热搜榜等,并登上猫眼网络剧热度总榜、云合全舆情热度榜等多个榜单首位。同时,剧集在美国第24届翠贝卡影视节官方单元作为“特别呈现”展映,成为首部登陆该影视节的华语剧集。此外,剧集也入选了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和精品奖励作品名单,其高概念品质与先锋意义深受认可。
会上,与会嘉宾肯定了剧集的播出效果,点赞剧集作为文化作品承载的创新意义与价值。李晓骏在发言中表示:“《在人间》是网络影视剧纳入《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后第一部扶持的网络剧,也是该年度唯一一部集中扶持的网剧作品。剧集具有精益求精、大胆创新、勇创精品的精神,在题材上呈现新颖性和创新性,意味着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可能性,我们希望作品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能动人、能传人、能化人。”
王兆楠则进一步介绍了剧集的播出情况,他认为:“本剧作为一部先锋实验性质的剧集,无论在主题立意、叙事结构、艺术审美、视觉特效等方面都带领观众探究了内心世界的幽微。在叙事方式上不仅打破了线性叙事的舒适区,采用三线交织、层层递进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大胆的革新,也完成了题材的突破和哲学主题升维,是国产剧集表达空间与想象疆域的一次开拓。”
申少峰表示:“《在人间》的人物和故事走向是光明、温暖的,主旨是抚慰和励志的。它在叙事上利用主人公视角的裂变制造核心悬念,从而达成一种阶段性的解谜效果,也拓展了传统平铺直叙之外的可能性。《在人间》的内容表达和制作形式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实验性,致力于赋予现实题材一种新的美学,力图做出国产网络剧的多元化探索。”
叙事创新深挖人性内核 激发普世人文情感共鸣
《在人间》打破了过往国产剧的创作惯性,创造性地以情绪叙事和意识叙事,替代传统的逻辑叙事和情节叙事,完成了一场“去类型化”的叙事实验。剧集构建出现实世界、虚拟空间和意识深处三重维度叠加的空间,并在故事中添加大量的意象化表达和隐喻性符号,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风格化的先锋美学,为观众呈现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灵魂叩问。同时,剧集通过人格之间的追逐、厮杀和彼此影响,不断推高戏剧张力,并逐步引出更深层次的话题探讨,达成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
在谈及创作思路时,《在人间》导演张卓表示:“《在人间》用精神留白打破观众常规观剧体验,观众带着自我分析与思考,在画面之外摘掉人生面具,脱掉人设标签,与多个不完美的自我和解。我们想让观众感受到‘裂痕并非残缺的象征,而是光的入口’,我们想要传达给观众一种力量,只要有爱,我们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在人间》联合出品人赵子惠则在发言过程中表达了主创团队的心路历程,在她看来:“《在人间》是极具突破性的作品,超现实、意识流、‘科幻+多重人格’这样的组合,在整个剧集制作环境里也是极其大胆的。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我们愿意倾听,也愿意再去尝试,总要有人敢于做这件事,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为观众提供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剧中徐”的扮演者尹昉则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说:“《在人间》映照了当代都市人不同的社会群体画像,每个人都有破碎的、孤独的、渴望爱的一面。这种设定可能是Z世代在虚拟与现实夹缝中迷失的戏剧化表达,通过人格分裂的极端设定,折射出每个现代人面对社会角色碎片化的普遍困境。作品最终给人的感受是浪漫的,是治愈人心的。”
艺术拓新观照温暖现实 探索类型突围全新路径
在创新的表达和先锋的手法下,《在人间》的内核依然秉承着现实主义的精神,贯彻着“以人为本”的关怀意识和积极导向。剧集以锋利的哲学思辨剖开了当代人的生存本质,通过剧中贾小朵和徐天的选择和双向救赎,重建属于人物的精神秩序,具有丰盈温暖的内核表达。在社会高速发展、虚拟化趋势愈发明确的当下,都市人群各有精神困境,剧集通过对当代青年心理状态的微观描摹,以角色之间的互助与救赎传递出积极的生命态度,这样的探索使得剧集超越了娱乐产品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社会抚慰功能、现实观照价值的文艺作品。
对此,与会专家学者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健认为:“剧集大胆采用了碎片化、符号化的表现方式,极具表现力的视听语言呈现了心理世界的非理性特征与意识不断流动的本质,这种实验性的表达手法实现了对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的突破。《在人间》通过作品实现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介入,它的内核始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编委、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肯定了剧集的现实意义:“《在人间》是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启迪和影响的一部剧,相对于温情的现实主义题材,它更具有思考的深度和哲学的锐度,不回避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磨难和粗砺,不质疑人性的温暖善良和美好,也不放弃为生活拼搏奋斗的努力和信心,以高概念的方式呈现出人性的温暖底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在发言中表示:“建立更多的对话通道以及对话可能性,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创作创新。将多重人格、精神分析、意识流、赛博风格等高概念叙事集中缩影在一部八集的迷你剧里面,创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鲜明感受到主创不止于此的创作野心。《在人间》给出的探索本身也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包括基于稀缺类型题材的作者性探索及面向意义共创的开放性创作。”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则认为:“《在人间》的时代性在于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它很可能比温情脉脉的表述之下的现实更真实,它的所叙述的、所表达的、所解剖的这些复杂社会形态超过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这种作品的创作是去同质化、概念化、单一化的,整个风格样式不同于以往的影视剧创作,它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分析本剧时提到:“《在人间》确实是在电视剧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必须要有这批尝螃蟹的人。这是我们的第一步,沿着这样的创新之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完全可以创作出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它培养电视观众能够沉下心来,真正地进入审美鉴赏。”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在最后的总结中表示:“这部剧在探索多样化,至少在探索网络视听作品多样化的方面做出了典范,这一点是要充分肯定的。这种创作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同时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更是大势所趋,文艺作品的生产应当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这是现实主义更大的意义,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出发点。”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