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以美润心 以文化人

2024-03-10 11:17 来源: 文旅中国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瞩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美术界代表委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美育生态建言献策。

科技赋能,

加强美育跨学科建设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当下美育作为交叉学科,涉及艺术、人文等多学科,我们应更新美育理念,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把美育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广泛参与,强化美育浸润身心的实践效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王珂看来,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美育融合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建议设立跨学科美育科研项目,鼓励更多学科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美育研究。同时,梳理现有跨学科美育教育实践案例,作为范例向社会发布,供全国学习。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这让林蓝深有感触,她表示,要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依托教育平台,开发并持续更新上线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同时探索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

“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也对美育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新一代人的文化需求,不仅需要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艺术内容,更要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数字艺术教育,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说。

多措并举,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等8项工作任务,提出“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等具体措施,以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实际上,当下不少学校缺乏对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很多学校的美育工作局限于艺术欣赏和技巧训练,忽视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在心理健康上也只关注问题学生,对普通学生的心理韧性、心态培养的力度不够。”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关注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课时、专职教师等资源配置上很难做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比例太小,难以应对众多学生复杂的心理健康需求。

如何破解难题?孔维克建议,共建区域大中小学美育和心理育人共同体。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出台拓展美育和心理育人路径的指导性政策或文件,将心理育人纳入美育教学目标。同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学校开展美育和心理育人共建工作,通过“虚拟教研室”等现代协作教学平台开展协作。

“艺术疗愈融合了美育教育、心理学、精神医学的跨学科实践。通过艺术的创造性过程来改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和情绪健康状态,对于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把艺术疗愈内容纳入学校美育教育,可以拓展学校美育内涵,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措施的重要补充。”焦兴涛表示。

优化学科布局,

深掘高校美育内涵

美育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国画学人才选拔机制,明确中国画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改革中国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进一步深化中国画学教育教学改革,允许艺考和艺术教育保留其特殊性。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强化育人传承内涵、培育当代高校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刘广看来,整合、挖掘、开发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地域文化,切实拓展文化视野,十分必要。他建议,学校开发民族、地域、非遗课程,增加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通过制度、平台、队伍、课程建设等多种方式、渠道优化教学资源,推动特色教材、数字教育发展。

(统稿:邱武霞 参与采写:李亦奕、屈菡、李百灵)

2024年3月10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以美润心 以文化人》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