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产业 | 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24-06-08 11:40 来源: 文旅中国

2024年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文创实验区再度召开盛会——6月7日,2024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大会在北京朝阳举办。作为2024北京CBD论坛文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发展大会以“文化·光影·融合·新质”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科学家、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研究、探讨数智时代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技术和途径,以期加快电影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

更有实验区十周年发展成果展、优秀影视作品海报展、文化科技企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最新应用成果展等内容呈现。

会上宣布启动建设Al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北京朝阳影视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北京朝阳影视产业联盟宣告成立,多项成果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国家文创实验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采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动的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每年一届的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展大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盛会,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487家,居全市首位;规模以上企业年实现收入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4%,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持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影视行业应用成焦点

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朝阳区领导分别致辞。在主旨演讲环节,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唐家渝以“AIGC应用层发展趋势”为题,阐述AIGC创新实践前景;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跨学科创新学院院长、英国数字创意机构伦敦市场COO马丁(Martin Tomitsch),分享AI时代数字场景、沉浸式体验的相关探索经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分享了“智能时代的艺术创意”的思考与实践。

“在人工智能、Web3.0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强区的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升级机遇,通过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真正发挥朝阳文化沃土的产业培育功能,为科技产业找到全新的爆发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朝阳区优势产业的互促升级,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朝阳区,科技赋能影视产业发展特征尤为突出,以墨境天合、鼎盛佳和等为代表的领军型影视后期制作公司,不断探索用人工智能赋能影视行业从编剧、创作、后期制作、全流程管理方面的应用,不少头部影视公司成立了专门的AI部门,深度开发运用科技工具,提升了影视产业细分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圆桌对话环节,导演、编剧刘晓世,北京蔚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建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与主持人、蓝色智慧研究院院长肖梦一起,围绕“荟聚朝阳光影优势资源  共筑国际一流影视高地”话题,碰撞观点、交流经验,为国家文创实验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瞄准建设“国际一流的影视制作基地”

本次实验区发展大会上,围绕深化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建设,举行了北京朝阳影视服务中心揭牌、北京朝阳影视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并举办了朝阳区优秀影视作品海报展,充分展示了朝阳影视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和潜力。

据悉,朝阳区此前印发实施了《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发布了《北京市朝阳区影视拍摄服务手册》,提供11大类102个取景地点位,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影视制作基地。今年4月,朝阳区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影视行业服务机构,北京朝阳影视服务中心的揭牌,正是对上述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强化和升级,将重点帮助影视企业协调服务影视剧拍摄取景,培育精品影视作品,推广影视行业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开展影视文化展示交流和对外合作等。

同时,朝阳区还邀请30家重点影视企业,成立北京朝阳影视产业联盟。联盟将充分服务每一个成员单位,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积极促进影视企业提升影视制作技术水平,创新影视传播方式,拓宽影视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影视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抢占AIGC新赛道,加强“AI+新媒体”融合探索,为影视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依托区域优质的影视资源和活跃的创作氛围,朝阳区形成了完整的影视全产业链集聚生态,影视成为朝阳文化发展的又一靓丽“名片”。全区现有登记注册影视企业3207家,规模以上影视企业406家,分别占全市的25.1%和59.2%,均居全市首位。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影视企业实现收入266.0亿元,同比增长2.1%。影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拥有58家影视特色园区,占比达56.9%,其中以影视企业为主的特色园区有20家,拥有拍摄影棚、录音棚等专业影视配套资源及顶尖配套设备共400余个,实现影视作品在拍摄、制作、审片等各环节高效衔接。影视全产业链环节完整,汇聚万达电影、阿里影业、华策影视、郭帆影业等众多影视头部企业,涵盖了制作出品、宣传发行、院线放映全线环节。《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长津湖》《消失的她》《热辣滚烫》等大银幕经典,均由朝阳影视企业深度参与。 

打造面向视听全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大会上,朝阳区启动建设全市首个Al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旨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超高清视听等新技术在视听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孵化与应用开发,着力构建视听产业生态圈,激发视听科技融合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打造中国数字视听产业制作中心。

创新中心以“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为基本原则,依托华为、华鲲振宇在国产AI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核心技术优势,联合阿里大文娱、商汤科技、生数科技、昆仑万维、万兴科技、紫东太初、天图万境、逻辑智能、AIGC创意产业联盟(果壳)等科技生态伙伴、头部影视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园区等共同打造面向视听全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朝阳区视听行业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探索AIGC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加速产业变革的有效路径。

创新中心以“1+4+5+N”的建设模式为核心(即:以1个创新中心为主体,搭载公共技术平台、智能生产平台、数据存证平台、综合评测平台等四个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指导、资源链接、项目孵化、人才引育、生态构建等五大服务体系,创新开发N个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着力构建“软件+硬件+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全面提升视听产业全管线效率,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创新中心拥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支持,正在规划建设一期约200P训推一体化人工智能算力,可满足视听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模型训练、推理应用、产品研发等大规模算力需求。集成影视剧本创作、AI 换脸换声、场景制作、分镜设计、虚拟数字人、三维建模、特效处理、XR虚拟现实内容生产、渲染制作等尖端技术和功能于一体,支持内容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和个性化定制服务,逐步探索形成视听产业全域模型生态,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要求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鼓励引导,整合算力、人才、数据等核心资源,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共投、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发展机制,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力,为中国视听产业工业化发展贡献朝阳力量。”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各方将通过朝阳区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共享创新成果、合力攻关难题,促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落地,打造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研发合作、业务对接于一体的服务场景空间,为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助力北京视听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锐意改革探索 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是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今年的发展大会还特别策划了实验区发展十周年成果展,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回顾实验区十年不凡历程,并充分结合新质生产力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展示8家文化科技类企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最新应用成果,可谓科技含量满满。

今年5月7日,北京市市委书记尹力就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朝阳区调查研究,为朝阳区紧抓影视资源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下一步,朝阳区将紧紧围绕科技、文化双向赋能,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深入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抢先布局未来文化产业生态,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发展。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推动AI等新技术在视听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孵化与应用开发,不断壮大网络视听、线上演播、影视制作等文化新业态。打造面向全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促进视听产业工业化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提升园区发展品质拓场景。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深度融合。加大优质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全面丰富多样化视听体验,推动超高清、X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我区落地示范场景,增强文化科技消费体验。持续扩大文化交流互鉴展形象。加快建设美食之城、茶香之城、咖啡之城、时尚之城,用文化滋养美好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用活国际学校、场馆、展馆和商圈资源,办好各类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产城人文景融合的“城市文化客厅”,让不同文化在朝阳碰撞,扩大朝阳朋友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勾晓庆